在萍乡市乡村煤矿、山野田间,你不时能看到几位身背地质包,手握着地质锤,端着罗盘,拿着放大镜的地质人身影,其中总有一位面目清秀、身形单薄,戴着一幅眼镜的年轻人,或对着地图查看现场,或敲打石头进行初步鉴定,他就是二二六队地勘院副院长、共产党员刘辉。
起跑:在实践中蓄力
2013年6月,采矿工程研究生毕业的刘辉踏进了二二六队地勘院的大门,对于地质工作而言,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门外汉”,但他对地质工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只要立足岗位、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做好地质工作”。
为了能尽快掌握工作技能,刘辉主动要求到基层一线锻炼,他抓住每一次野外实践的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地质知识,白天他顶寒风冒烈日,上矿山下矿井,跑地调鉴岩芯,晚上就自己翻阅地质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请教,业务能力日渐精进。两年后,在地勘院举办的职工地质工作技能竞赛上,刘辉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精确的剖面素描记录,获得地质技能野外比拼环节中的第一名,展现出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超强的领悟能力。
加速:在项目中聚力
2018年9月,地勘院首次承接长赣高铁萍乡段大面积工程地质调查项目,刘辉被院里选为项目组长。项目要求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调查完成77.37千米的隧道总长,调查面积135.91平方千米,共计1328个观测点,工作量巨大,时间紧迫,还要使用不熟悉的奥维专业软件,工作难度非常大。
初到工作地的当天,刘辉连夜召开项目工作布置会,根据实际制定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案。根据沿线调查区多为大面积的无人区、老窑、岩溶分布,地形复杂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区推进,由易到难的方法,把调查区按照分布规律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若干个小区,先从简单区域入手,积累经验,摸索方法,然后逐步推进。为弥补年轻技术人员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的弱点,刘辉将人员分成5个小组,每组由地质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带队,边做边教边学。为了使调查地质点的数量达到规范要求密度,刘辉带领同事们钻入没有道路的山林中布点开路,调查拍照,定地质点,每组人员每天能完成近2平方千米的调查任务,回到驻地,刘辉组织大家谈经验,录数据,绘制图件,整理资料,检查质量及布置次日工作,经常要忙到深夜。连续一个月的奋战后,所有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提交的成果资料严谨真实,得到了项目总包方的好评,在地质转型服务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超越:在攻坚中发力
2018年上半年,地勘院第一次承接了萍乡市12家煤矿的《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三合一)编制工作。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方案,报告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对承担此项任务的刘辉来说,又将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
刘辉抽调院里技术骨干组成方案编制攻关小组,带领大家反复研究编制规范,掌握编制技巧,提高业务技能。遇到难题,他就向同学、朋友“取经”,取长补短。他还抓住每次与专家沟通交流的机会,认真查找不足,精益求精;有时为了弄懂一个原理或者挑选出一个最优方案,他常常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相关人员很快掌握了“三合一”方案的编制技术要领,业务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成果方案获得评审专家组的一致认可。
刘辉是二二六队新生代知识型地质技术人员的佼佼者,在地质工作从传统型向综合性转变,向新能源,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转变的新时代,刘辉和他的同事们,以丰蕴的知识能量、务实的专业作风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地质工作的道路上孜孜求索,不断前行。 (沈乐冰、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