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他们既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又观念新颖、充满无限激情。在地勘院,就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勇于奋斗、怀抱地质梦的青年地质人,地质勘查分院的副院长李昌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始终坚持“不忘地质初心”,牢记“开发矿业使命”,践行地质“三光荣”精神,在九年的地质工作中秉承匠心,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李昌龙,男,湖北钟祥市人,1988年6月生,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大学本科学历,201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院勘分院技术员、所长、总工程师、院总工办干事,现任地质勘查分院副院长、地质工程师。近年来地质勘查分院逐渐从省内单一煤炭地质勘查转型为从事农业地质调查、非金属矿勘查、扶贫找水等“大地质”,他充分发挥青年地质队员灵活应变的特点,积极对接社会发展所需的优势矿种,进一步深挖煤系地层伴生的非金属矿种,积极推动地质勘查分院转型升级。
不忘地质初心
李昌龙在省基金项目三山红柱石预查项目现场编录和取样。
李昌龙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感情,2007年9月,李昌龙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系。“我在农村长大,能吃苦耐劳。”李昌龙说,他对地质专业的第一印象就是要能吃苦耐劳,而这一理念也牢牢刻印在他的脑海里,成为他对工作的自我要求。
进入大学后,手持地质锤的李四光铜像、遍布校园的岁月沧桑的化石群、古老的地质历史都让他对地质专业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我们上课的必经之路上,就矗立着毛主席题写的‘开发矿业’四个大字。”李昌龙笑道,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日渐沉迷于地质的魅力。他说,地质是门大学问,搞地质就是要走南闯北,不见多识广怎么搞得好地质。从学习书本知识,聆听老院士、教授的知识讲座以及他们丰富的野外地质经历,到野外地质实习,李昌龙逐渐从象牙塔走入实践,每种矿石独特的地质成因,矿产的发现,都让他感到着迷。
2011年9月,李昌龙进入地勘院工作,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分宜县山泗铁矿的地质勘查。对沉积变质型—“新余式”磁铁矿还不甚了解,他就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向前辈们请教,岩心地质编录、定孔放孔、劈样取样、井下地质编录,一样一样地学。“最开始对钻机都一窍不通。”李昌龙苦笑道,面对艰难的开局,他没有退缩、没有思想包袱,坚信只要肯吃苦耐劳就能学会,坚持不懂就问。最终山泗铁矿初步估算资源量1900万吨,达到中型矿床规模。山泗铁矿地质勘查不仅让他积累了经验,更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找矿工作的重要意义。
保持学习潜心
李昌龙(右三)在赣南水文地质项目上。
野外地质工作,虽然孤独却又充满乐趣。李昌龙先后参与了中央地勘基金、省地勘基金等10余个煤炭类地质找矿项目,为我省探获多处煤炭后备资源地,用脚踏实地的行动为祖国找宝藏。其中就有多个项目获得优秀级,如大江边矿区普查保有资源量(333+334)1600余万吨、吉安天河煤矿新增后备资源量500余万吨、宜春新田矿区预查预测334资源量5000万吨等等。在2014年全局第一届“老总带徒弟”地质技能竞赛中,李昌龙凭借扎实的功底获得了第一名。但他毫不自满,他坚信“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学习必将落后。”
在地矿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地勘工作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主动作为,近年来,李昌龙所在的地质勘查分院逐渐开始向非煤地质勘查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转型,不仅投入到农业地质、扶贫找水等行业,也积极参与实施了一批高岭土、石灰岩、页岩矿等社会地质项目,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的赣南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当时作为崇义片区负责人,李昌龙既面临地形复杂、时间紧迫的压力,又肩负着探索农业地质新领域的责任。他以身作则,带领采样小组跋山涉水,每天早出晚归。“赣南的项目是我们分院第一个农业地质项目,意义重大。”李昌龙说,为了确保项目质量,项目部全体人员都提前参加了农业地质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他一边潜心学习,不断充实知识,一边苦心钻研,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赣南项目有很多沟谷山林的路线,采样任务必须一天完成,考虑到下山就要耽误几个小时,大多数时候他和采样小组成员带几个馒头就把午饭对付过去了。项目前后持续了一年,李昌龙从没抱怨过,最终不仅圆满完成了南京地调中心网格化采样的任务,还提交了崇义地区富硒土壤十余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坚持工作细心
李昌龙在崇义采样。
2012年,李昌龙被安排到崇义县煤矿普查项目部锻炼。项目部地处山区,条件简陋,租住的土坯房年久失修,经常没有手机信号,饮水只能靠溪流。他二话没说就搬了进去,在项目部一住就是三个月。简陋的条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效率,每天步行4公里查看三台钻机施工情况,及时反馈每天的进尺、见煤预测、取煤质量和水文观测等讯息,最终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获得了院领导的肯定,崇义煤矿探获资源量700余万吨。
眨眼间9年过去,李昌龙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吃苦耐劳、工作细心的秉性。仅刚刚过去的2019年,他就先后完成了地勘院首个非煤类省地勘基金项目的立项、设计工作,参与完成铅山县铅锌矿详查工作、赣州兴国花岗岩石材详查任务、赣南扶贫找水项目等。去年的中秋和国庆,他都是在工地值守水文地质观测记录中度过。赣南扶贫找水项目意义重大,帮助解决了当地青塘中学1.2万师生群众的饮水困难。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在一个个项目的锻炼中,李昌龙也在逐渐成长。在一次副院长邹勇军安排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时,李昌龙在野外偶然发现了崇仁县三山乡广泛发育一种大小不一的柱状矿物,这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当时我判断很像是红柱石。”李昌龙说,经对比崇义地区钻孔所见微晶红柱石后,他断定这里的红柱石矿发育良好且有一定规模,通过顺藤摸瓜,最终成功立项全院首个非煤炭类省基金项目—崇仁县三山红柱石预查找矿项目。该项目地形复杂,山高林密,平均高差400余米。他带领项目组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推进基础地质调查,获得了项目监理的高度认可。目前,项目已完成野外地质调查和槽探工程施工,去年12月底上马了钻探工程,有望成为全省首个大型红柱石矿产地。疫情期间,核酸检测和隔离期刚结束,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展紧张的野外钻探施工。
勤勤恳恳地付出换来的是硕果累累的荣誉和肯定。他获得了2014年度全局劳动模范,2013-2014年度省直优秀共青团员,2016年度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员,2019年度全局劳动模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
天道酬勤。在向梦想前进的道路上,李昌龙始终保持着一颗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匠心,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在平凡的地质工作中闪光!(地勘院:文/邹雅思 图/李昌龙)